nteptiva有一个人叫做张远霁。江离在照林交换那年,与在同校交换的张远霁多次相约聊天、学习、游玩。张远霁与江离同岁,凭物理竞赛被明仑的本科录取,入学后如愿选了哲学专业。作为帝国第一文科与社科院校,明仑的哲学非常与说埃杰洛语的国际主流接轨──课程几乎不涉及任何存在道理、历史演化,就是分析、论证、推理,玩一场无止尽的、概念与含义与逻辑的游戏。
张远霁不很喜欢这种。虽然,倘若在明仑以及她能接触到的更广的那部分学术界,仅有这种哲学可以做,她就将修正自己在专业上的兴趣与思维。她,与绝大部分帝国的哲学爱好者一样,有一种藉此学科以自我疗愈的初衷。比起她该在明仑做的哲学,张远霁多了一份执念与感情。江离从来不清楚张远霁的创伤究竟为何。对社会上的事,张远霁较nteptiva的主流远更淡漠。她用一种思辨的学术给自己开辟一方安逸与纯净。
江离与张远霁断联几年。然而当张远霁的恋人解存告诉江离,张远霁又回到了明仑读哲学博士时,江离还是给张远霁发了迟到多年的问候。她们见面。和江离在nteptiva的其他朋友一样,张远霁此前就知道江离过了非常惨的几年。江离有一次遭遇重大危机,解存与张远霁考虑以远程陪伴的形式帮助她。张远霁与江离联系,发现江离的问题太严重、精神太不稳定,于是与解存共同告知江离,他们二人学业繁重、张远霁尤其即将进入硕士的毕业年,为了自己的生活与健康,决定不插手江离的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争。江离高中时,“过去与未来之间”这样对她说。人很难共享其他人的命运。越长大越发现,哪怕自己与其他人活跃在类似环境、似乎有共同语言,也有很多事将仅降临于自己。
这便是海德格尔所谓的死──没有人能代替你死,在面对自己的死之可能性时,人会最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究竟是什么,然后真切地决定自己将如何活与生。
江离对海德格尔的阅读,来源她在希兰的选修课。她与张远霁当同学时,张远霁亦感兴趣并了解过海德格尔。相识最初,她们很浅显地谈《存在与时间》。现在,江离对《存在与时间》的记忆,只剩下她教授当年的一句“政治即是迷失在他者里”。张远霁做分析哲学,也忘了这她用不上的内容。
江离想,自己不希望迷失在他者里,不希望在意同党、在意对家、在意审查机制。江离不希望生活中有许多让她感觉异化的他者。但,终于从无学历的失业状态回归熟悉而适应的校园环境,江离远比以前珍惜与重视这种日常许多。她希望自己能真切地、完整地生活在与自己比较类似的人之中。好像,这就是最重要的事了。
吉尔伽美什结束了旅程。他不再征服自然或追求永生。他采纳西杜里的建议,吃好喝好、成家育子、有新衣、有歌舞──这才是尘世的快乐。
江离已经写作过那样多的东西。“安提戈涅”的社会评论。“霜雪乱”的心情随笔。某个已不存在的名字的、只是用来速效解决欲望的情色小说。青少年时被压抑的很大一部分自我,已经表达尽了。江离亦已经凭借公开的、大量的、自己满意的文字定义出了自己是谁。
此定义其实虚妄──因为,如果真实的“安提戈涅”长久地被事实上排除在她的关键受众所生活在的世界与她所写的内容所发生的世界之外,真实的“安提戈涅”就早晚会泯然,她会成为无足轻重的普通人,或者是精神病。
苏文绮阻断了──甚至即将逆转──这种海德格尔意义上的缓慢的死与亡,这种泯然的进程。
明仑在北离远郊的西北。立德在北离近海的东南。张远霁与江离约在立德附近,餐厅比邻金错河。北境若干水系中,金错河是最南一支。北离城即是依托它的入海口与北境往南的古渡口而建立起。那渡口便是练浦。金错河之所以叫做金错,乃由于古代它流经更上游的碧蒿原时,在夕阳下观之如碎金。现代,练浦的金错河已是大城市普通的江。天空明亮。河边有公园、步道、骑行专用道,染上轻松自然的休闲气氛。
这里是居民区。离立德所在的摩天大楼区有距离。解存租房在附近。他与张远霁从不同睡。但张远霁不时从明仑的宿舍来这里,换生活与心境。
解存应当在自习或者做项目或者做作业。他与江离已经见过许多次。张远霁与江离选了一家她们都没去过的洋食,各点一份不同的海鲜洋面。
洋面是容易在家里做的菜。许多年前,江离就为避免餐后困倦而少食作为南方主流碳水的白米,苏文绮也类似。陈宇评价,江离做洋面的水平媲美餐厅。事实上,这可能只是由于江离的家人有将任何食材加热得过熟的惯性,而江离会控制火候、不把面煮软。
端上来的两盆面,超出预期地大份。一瞥周围,发现有食客在给他们的面打包。江离与张远霁尝了彼此的汤底。江离的淡,张远霁的是番茄。她们都满意自己的选择。贝类、鱿鱼与虾很够分量,胡椒稍浓的汤底极鲜美,点缀着碎蒜与粗切的香草末。
张远霁是博士生

